台湾海峡不到200公里,却承载着风云变幻。 几十年来,一条看不见所谓的“中线”如今似乎正在被历史的风吹散。 大陆的战机舰艇频频跨过,美国却显得低调沉默,台湾媒体忍不住发问:“美国退让了?” 更有报道直言,美国已经默认“台海没有中线”。 台海中线的前世今生 说起台湾海峡所谓的“中线”,得从上世纪50年代讲起。 1955年,美国空军将军本杰明·戴维斯提出了这个概念。 当时正值冷战,美国跟台湾当局签了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》,为了避免两岸直接擦枪走火,就在海峡中间划了条虚拟的线,从北纬27度、东经122度延伸到北纬23度、东经118度。 这条线虽然没啥法律效力,中国大陆也从没承认过,但几十年来,双方多少都给点面子,冲突风险也就小了不少。
冷战那会,这条所谓的“中线”还算管用。可到了21世纪,情况变了。 中国大陆综合国力蹭蹭上涨,军事能力更是今非昔比,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越来越硬气。 2019年3月,解放军两架歼-11战机首次公开飞越“中线”,是1999年以来头一回。 当时外界觉得这是对美国和台湾当局互动的回应,尤其是美国高官窜台和对台军售越来越多。
真正把所谓“中线”推到风口浪尖的,是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窜台湾。 此事直接点燃了导火索。中国大陆立刻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,战机舰艇齐上阵,几十架苏-30、歼-16直接飞越所谓的“中线”,军舰也在海峡里摆开架势。 据台湾方面统计,8月3日那天,27架解放军战机进入所谓“防空识别区”,其中22架飞越了所谓的“中线”。 演习期间,还有四枚导弹飞越台湾上空,落在东部海域,震慑意味拉满。
从那以后,飞越“中线”就成了常态。2023年4月,台湾所谓“领导人”蔡英文跟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面,解放军马上启动“联合剑”演习,71架军机飞越所谓的“中线”,创下单日最高纪录。
2024年2月,台湾方面又报告9架解放军战机飞越“中线”,配合军舰搞“联合战斗准备巡逻”。 这些行动不光是军事上的试探,更是在政治上公开否认所谓的“中线”的存在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023年9月表示: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,不存在所谓‘中线’。”
台湾媒体所谓的《中央社》2023年4月发文,说大陆的演习就是要“消除‘中线’概念”,还引了专家的话,称这是对台湾当局和美国的一次“战略试探”。 2024年3月,《台湾新闻》直接报道,大陆官员再次强调“台湾海峡不存在所谓‘中线’”,还指出美国对此没啥硬气回应。这些报道把所谓“中线”弱化的趋势摆上了台面。
以前大陆飞越“中线”,美国多少会吱个声。 比如2020年9月那次,美国国务院还公开批评过。可近几年,美国的调门低了。 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后,美国派军舰过海峡,但动作很低调,没跟中国舰艇硬碰硬。 2023年4月“联合剑”演习时,美国国务院只是喊了句“停止胁迫”,连所谓“中线”都没提。
2024年3月,美国还是那套老话,“别恐吓”,但具体行动啥也没有。 台湾媒体看在眼里,所谓的《自由时报》就说,美国官方声明里“中线”这词越来越少,改用“航行自由”这种模糊说法,感觉就是在默认所谓的“中线”没了。 几十年的变迁,所谓“中线”几乎名存实亡。 中国大陆用行动表明态度,美国的沉默也让人琢磨不透。
台媒解读美国立场 台湾媒体这几年盯着所谓“中线”的事没少下功夫,他们提出的“美国已经默认台海没有中线”是基于一堆事实和分析拼出来的结论。 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后,台湾媒体统计,解放军战机几乎天天飞越“中线”,到年底就超了300次。
2023年9月,《台湾新闻》援引大陆外交部的话重申“不存在所谓中线”。 到了2024年8月,有分析称,从2022年8月到2024年8月,解放军战机在321天里飞越“中线”,频率已经把飞越“中线”变成了日常操作。 台湾所谓的《中央社》还报道过,2022年8月那波演习后,大陆的意图很明显,就是要让所谓的“中线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专家也给这事加了把火。2022年6月,“全球台湾研究所”提到,2020年美国还对飞越“中线”喊得响,此后就没啥动静了,可能是政策转向。 2024年8月,有个叫BenLewis的分析师在网上发文,说解放军战机随便飞越“中线”,美国不拦,等于默认了现状。
台湾媒体还喜欢拿历史比。所谓的《自由时报》提过,1999年台湾当局搞所谓的“两国论”,解放军飞越“中线”,美国还积极调解,现在却冷淡多了。
大陆飞越“中线”越来越猛,美国反应越来越软,不就是默认“中线”没了吗? 所谓的“中线”不只是军事上的调整,更是地缘政治的大洗牌。
而美国一直玩“战略模糊”,可现在不维护所谓的“中线”,模糊的威慑力就弱了。
另一方面,台湾所谓的“国际空间”本来就小,现在更难找靠山。 至于未来,台湾海峡的走势有几种可能,中国大陆继续飞越“中线”,美国不吭声,所谓的“中线”彻底成过去式。
明利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大全-股票配资持仓-股票怎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